資料圖:“西北風”級直升機航母
  11月25日,法國總統奧朗德(Fran?ois Hollande)宣佈,鑒於烏克蘭東部的局勢仍然“不適合”,法國將暫時不向俄羅斯交付承建的兩艘“西北風”(Mistral)級兩棲攻擊艦中的第一艘“符拉迪沃斯托克”(Vladivostok)號,“直至另行通知”(jusqu'à nouvel ordre)。
  這是二戰結束後俄羅斯向國外訂購的最大金額新造戰艦,合同金額高達12億歐元。儘管存在來自美國、北約等的不和諧音,但當時大多數觀察家都認為,這是一樁“雙贏”的買賣。
  最初一切仿佛一帆風順:第一艘“西北風”如期下水舾裝,2014年3月開始試航,400名俄羅斯水手不久也抵達法國盧瓦爾受訓,以便接船。
  但隨著東烏局勢不斷惡化,美歐在如何與俄打交道方面,立場逐漸趨於一致,“西北風”的命運開始逆轉。
  今年6月,美國總統奧巴馬就表示對“西北風”合同的“關註”,而22日美國外交官更直言不諱地稱,“相信任何人此時此刻都不應將武器出售給俄羅斯”,奧朗德履約的決定“完全不適當”。到了7月下旬的歐盟外長會議上,英國外相拉蒙德、瑞典外長比爾特等,也都加入了對法施壓的行列,令與會的法國外長法比尤斯(Laurent Fabius)感到十分尷尬。
  與此同時,法國國內的情形也發生變化:直接和簽約有關的薩科齊等人固然仍然堅持“應該履約”,但許多薩科齊所屬人民運動聯盟(UMP)要員,如前外長阿蘭.朱佩等業已轉向,指責勒魯什當初的決定“損害了西方的安全”。
  正如一些法國地緣政治專家,如法國國際戰略研究所(IRIS)副主任莫爾尼(Jean-Pierre Maulny),和俄羅斯問題專家高馬爾(Thomas Gomart)等所指出的,如果9月簽署的、關於政治解決東烏問題的《明斯克協定》得到哪怕錶面上的維持,法國政府尚能頂住壓力,堅持交船。但自那以後,東烏戰事再趨緊張,俄羅斯的介入日益顯得無所顧忌,有恃無恐的東烏親俄分子更單方面舉行了“立法選舉”,這令一些原本主張對俄綏靖的歐洲“鴿派”也開始感到“談不攏”、“必須施壓”,遑論本就主張施壓的鷹派。在這種氛圍里,奧朗德如堅持對俄軍售,就不得不在布魯塞爾甘冒“資敵”指控。
  此外,在這一問題上俄羅斯方面也顯得不夠明智。
  1
  得悉法國可能毀約後,俄方不斷用“起訴”、“罰款”施壓,令部分原本認為毀約“丟法國面子”,主張咬牙履約的法國政治家改變主意,認為屈從於俄方壓力“更丟法國面子”。
  所以,在奧朗德表態後僅一個多小時,俄國防部副部長鮑里索夫(Iouri Borissov)就表示,此時此刻俄羅斯不打算為此和法國對簿公堂,當然俄並非只有這一種聲音——鮑里索夫聲明發表後僅幾分鐘,俄軍方就在塔斯社發表聲明稱,如果法國不交貨“那麼我們就去國際仲裁法庭告法國一個傾家蕩產”。
  絕大多數觀察家均認為,從普京政府上臺以來的一貫風格應可判定,前一種綏靖的聲音才是俄的主基調,至於後一種聲音之所以得以釋放,很可能是普京的默認——這一方面可安撫惱怒的軍方將領,另一方面也可對法國方面拐彎抹角地施加一點壓力。且不說俄方“告洋狀”贏面本就不大,軍方也很難作為這類國際訴訟的主體。
  在這種情況下,對法國的推遲交船再怎樣不滿,審時度勢,俄方也只能暫且壓一壓火氣。有傳聞稱兩國間可能私下達成某種“熬過這個風頭再說”的默契,甚至煞有介事地認為“臺面下交易”的達成場合,就是布裡斯班的G20峰會場外,這種想象力未免過於豐富,但僅從思路看,也並非完全不合邏輯——未必非要兩位總統去開“碰頭會”,但必要的幕後接觸怕是難免的。
  不過“風頭”怕也不是那麼好避的:如前所述,由於西方對東烏問題的看法越來越趨於悲觀、嚴肅,對俄的戰略威脅也愈益重視,“鷹派”的主張正逐漸走強,而在法國內部,薩科齊、勒魯什、馬裡亞尼主張“履約”一派的聲音雖仍不乏支持者,但也遠不似6月時的近乎一邊倒了。正如幾位法國地緣政治專家所言,即便奧朗德只拿“交付的兩項先決條件”說事,“另行通知”恐怕也遙遙無期——俄方當然可以說東烏已經“停火”、“政治解決”,但奧朗德在西方的伙伴們恐怕沒有一個會認同俄方的評判標準,而他們又一時無法迫使普京接受他們的標準。(陶短房)
  (原標題:“西北風”吹響法俄博弈新號角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o05coup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